『水系锌电』武汉理工麦立强&伦敦大学学院何冠杰Angew: 微量欠电位沉积引发剂实现可逆锌金属负极——电解液添加剂“护送效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水系储能 Author AESer
研究背景
金属锌 (Zn) 在能稳定存在于水中的金属中具有相对较低的电位(-0.76 V vs. 标准氢电极 (SHE)),用作负极时可表现出高输出电压。此外,它还具有理论容量高(820 mAh g-1)、来源丰富、成本低、无毒等优点。因此,金属锌被认为是理想的水系电池负极材料。然而,锌负极的循环可逆性仍然不足,尤其是在低电流密度下。严重的锌枝晶和析氢反应(HER)等问题亟待解决,以推进水系锌电池的产业化。
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锌负极上构建涂层或引入电解质添加剂。前者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界面电荷转移阻抗,同时一旦涂层开裂或脱落就会失效。作为对比,电解质添加剂具有自修复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们能保形地覆盖在电极表面来提高锌负极的循环可逆性。通常,电解液添加剂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原位生成保护性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比人工涂层更薄、相容性更好),但原位形成的SEI会不可逆地消耗电解液,并且仍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界面电荷转移阻抗。另一方面电解液添加剂利用到了官能团的特性,例如屏蔽效应或疏水效应。然而,这些效应以离子形式起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引导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电解液中存在多种离子,目标离子不会覆盖整个电极表面。因此,能结合人工涂层和添加剂优点,同时避免其缺点的方法仍未开发。欠电位沉积(UPD)是物质在高于其平衡电位的电位下发生电沉积的一种现象。它发生在当基板(A)的功函数高于沉积金属(B)使得A-B相互作用强于B-B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因此,UPD可以理解为一种金属可以更容易地沉积在另一种材料上,而不是沉积在自身上。
鉴于此,武汉理工麦立强团队联合伦敦大学学院何冠杰团队,提出了基于UPD机制的电解质添加剂的“护送效应”。以Ni2+添加剂为例,这种具有比Zn更高功函数(Ni为5.15 eV,Zn为4.33 eV)和更高还原电位(Ni/Ni2+为-0.257 V,Zn/Zn2+为-0.76 V (vs. SHE))的金属会优先沉积并引发后续Zn在Ni上的UPD,从而促进Zn均匀地成核和生长,表现出光滑的Zn表面,没有明显的枝晶或副产物形成。随后,Ni 会在Zn剥离后溶解,从而不会引起额外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示意图)。结合理论计算和表征,包括对原位电化学阻抗谱(EIS)的弛豫时间分布 (DRT)分析,证明了Ni2+的“护送效应”。此外,在使用Cr3+或Co2+添加剂的体系中验证了这种“护送效应”具有普适性。这种基于原子级界面电化学的设计思想为开发高度可逆的金属阳极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其成果以题为“Reversible Zn Metal Anodes Enabled by Trace Amounts of Underpotential Deposition Initiators”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本文第一作者为戴宇航,通讯作者为麦立强教授和何冠杰助理教授,通讯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
图文导读
示意图. 基于欠电位沉积 (UPD) 机制的电解质添加剂Mn+的“护送效应”原理.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显示Zn原子在Zn和Ni平板上的吸附能分别为-3.75 eV和-3.98 eV(图1a),表明Zn原子与Ni平板之间的亲和力强于Zn与Ni平板之间的亲和力,表明(亚)单层Zn原子在Ni上的沉积比在Zn上更容易。Zn原子在不同平板(Ni和Zn)上的差分电荷密度图进一步描绘了Zn原子和Ni平板之间形成的更强的化学键(图1b,c),这表明Zn在Ni上更容易成核。此外,Ni和Zn平板上Zn原子的扩散势垒分别为0.15 eV和0.42 eV(图1d),证实了Zn原子在Ni表面的迁移比在Zn上快得多。除了研究Zn原子,我们进一步的差分电荷密度图表明与Zn板-Zn板相比,在Ni板-Zn板之间观察到更多的转移电子,且Ni板-Zn板的界面能(-0.114 eV/Å2)低于Zn板-Zn板(-0.085 eV/Å2)。这说明 Zn 金属在Ni基板上比在Zn基板上生长更致密。这些计算结果表明相比Zn衬底,Zn更容易在Ni衬底上成核和生长。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界面电化学的电解液添加剂的“护送效应”,即利用比Zn具有更高功函数和沉积电位的金属的离子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可以提前沉积并引导后续Zn的沉积,且能在Zn剥离后溶解回电解液中。当使用Ni2+添加剂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表征,包括不同深度的XPS和UPS,GIXRD以及对原位EIS谱的DRT分析,我们验证了Zn在Ni上的UPD能够实现均匀的Zn沉积,抑制副反应,稳定了界面电荷转移阻抗,并在1 mA cm-2的低电流密度下实现了可逆的Zn金属负极。基于Cr3+和Co2+添加剂,我们验证了“护送效应”的普适性。“护送效应”的设计将激发一系列新的电解质添加剂策略来优化金属沉积,同时也有望应用于其他金属电池的研究。
文献信息